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 > 工作动态
用“文化润心”工作法促进农村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农村社会事业工作涵盖乡村文化、治理、公共服务体系、高素质农民培育等乡村振兴“软件”建设,承担为新时代乡村铸魂筑基的重大使命。2024年以来,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牢固树立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理念,立足职责、深入调研、系统谋划、夯实根本,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形成“文化润心”工作法,用以指导本系统业务工作,引领农村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文化润心”工作法加持下,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党支部先后成功创建部直属机关“四强”党支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
一、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提炼形成“文化润心”工作法
“文化润心”工作法是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成果结晶。“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就是做人的工作,既打基础,也管长远。现在乡村中出现的高额彩礼、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厚葬薄养,乃至“无事酒”、黄赌毒,根子是乡村文化式微、凋敝。如何培育文明乡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是关键。我们凝聚各方面智慧力量,探索出了“科学理论指引、文化建设培根、业务发展融合、同心合力铸魂”的“文化润心”工作法,努力提高干部文化素养和能力水平,通过兴盛乡村文化浸润品德言行、培育文明乡风,用道德教化、以文育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文化润心”工作法是推进农村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打法。我们坚持政治引领,把深入学习和广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使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作为“文化润心”的首要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把推动解决农民群众急难愁盼,办成一批可感可及的实事作为“文化润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标本兼治,把推进移风易俗、持续增加优质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作为“文化润心”的实施路径;坚持系统思维,牢固树立农村社会事业工作一盘棋理念,以乡村文化建设激活打通各业务板块内在联系,文、体、治、教、公共服务协同发力,为乡村振兴铸魂筑基。
二、强化党建引领,注重德化人心,推动形成乡村良俗善治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我们践行“文化润心”工作法,充分发挥“德治”春风化雨、滋润人心、凝聚力量作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推进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的重大部署,会同中宣部文明创建局起草关于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的指导性意见,对文明乡风建设作出系统性、全局性部署安排。筹办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共同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良好氛围。在全国范围内针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开展综合治理,做好“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等宣传引导工作。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跟踪观察,在全国31个省份设立150个村级移风易俗跟踪观察点,及时掌握乡风民风变化情况。有关数据显示,农村陈规陋习蔓延势头有效遏制,农民家庭人情负担切实减轻,与2022年前相比,平均彩礼数额15万元以上的村由32%下降至15%,红白喜事平均宴请桌数由25桌降低至14桌。
持续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突出德治润心聚力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德尚礼、孝老爱亲、守望相助、重义守信等道德力量,注重把规则秩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指导地方加强村规民约制修订,大力推广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积分制、清单制等乡村治理经验做法,推介201个党建引领、德治为基的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指导115个县(市、区)完成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推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丰富文化供给,聚焦可感可及,以文明新风倡导乡村新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我们践行“文化润心”工作法,擦亮“大地流彩”乡村文化建设品牌,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艺赋美乡村,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2024年初联合中国文联推出的“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坚持农民主体、体现农趣农味、注重融合创新,系统谋划12大项39小项重点活动,推动文化铸魂、文化培根、文化养德、文化兴业。与中宣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谋划开展“文艺赋美乡村”行动,加快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组织大地流彩乡情艺术团走进乡村系列公益活动,指导地方因地制宜举办村跑、村舞、“村BA”、村超、村乒、村排、村歌、村厨、村艺等“村字号”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潜移默化践行现代生活方式和文明健康理念。加强优秀农耕文化保护传承,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7批共188项,组织开展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推动优秀农耕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
实施“乡村变迁”万户调查,组织开展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状况评价,加强成果转化,提出政策建议。紧盯农村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等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谋划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专项行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开展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征集推介,分领域推介126个适宜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匹配不同人口结构状况的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模式,为各地提供有效借鉴。
四、围绕“国之大者”,突出“学用贯通”,启智润心培育乡村振兴新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农民素质,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我们践行“文化润心”工作法,工程化设计、项目化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素养,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迄今累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920万人次。
做好“粮安天下”农民公益培训,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专题培训,组织基层干部、种粮大户结合自身经历、身边典型,讲好稳产保供的战略意义和生动故事,激励广大农民群众多产粮、产好粮。开好综合素养课程,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课程覆盖所有培育对象。办好乡村大讲堂,用好田间课堂,讲好“开学第一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三农”政策法规,强化乡村文化、治理相关培训,增强农村移风易俗、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意识。
创新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工程化、项目化实施方式,围绕粮油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带头人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素质素养提升,拓宽培育内容,探索“学用贯通”培育路径,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指导各地每年举办不少于300期乡土文化能人培训班,搭建乡土文化能人展示平台,建立乡土文化人才库和优秀节目库,加快乡村文化振兴人才队伍建设。